瑞昇金屬為什麼會走到停業?台灣竟有1~2萬家企業隱藏停業危機
2025年8月12日,擁有51年歷史的瑞昇金屬工業突然宣布停業。這家資本額新台幣2.5億元的半導體材料大廠,原本專精於電子級化學材料,卻在資金斷鏈與銀行緊縮銀根的壓力下,難以支撐營運。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升溫、美國加徵關稅與鋼鋁關稅調高至50%,同時伴隨 金屬原物料價格上漲與全球運輸成本攀升,出口利潤被極度壓縮,最終成為第一家倒下的大型半導體材料供應商。然而,這絕非孤例。根據產業估算,台灣仍有至少1至2萬家傳統製造業與金屬加工企業,正面臨同樣的存亡危機。
銀根緊縮:企業「有訂單卻沒錢周轉」
台灣一向以「中小企業立國」聞名。根據中小企業銀行報告,台灣目前有146.5萬家中小企業,占全體企業的97%以上,是經濟的支柱。然而,金管會的數據卻揭露一個殘酷現實:銀行放款高度集中在大企業,多數中小企業根本借不到錢。
這就形成了結構性矛盾。企業即使接到訂單、有生產能力,但因缺乏資金周轉,最終也可能走上停業之路。瑞昇金屬雖然資本額達2.5億元,規模遠超大多數工廠,仍因銀根緊縮無力支撐。換句話說,如果連「大隻的」都撐不下去,那些資本額只有幾百萬的小工廠,風險就更大了。
關稅壁壘:利潤被吃掉一大半
更大的外部壓力,來自國際關稅。根據經濟部資料,2025年美國針對台灣金屬相關產品加徵高額關稅:鋼鋁製品25%、手工具與水五金32%、機械產品32%。而美國正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,光是鋼鋁製品輸美就有43億美元,占比超過三成。
台灣經濟研究院進一步指出,美國甚至將鋼鋁關稅拉高至50%,等於直接把廠商利潤腰斬。對於靠薄利競爭的台灣廠商來說,這幾乎就是「慢性窒息」接單不一定賺錢,反而可能倒貼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業者寧願不接單,乾脆縮小產能。
景氣數字:數據也在亮紅燈
如果只看個別案例,可能會覺得是個別管理不善,但實際上,數據已經全面亮紅燈。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,2025年4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掉到48.9,正式進入緊縮區間,顯示訂單、庫存與產能都在下滑。
經濟部的製造業生產指數也呈現結構分化。雖然整體製造業還有年增,但基本金屬業年減-6.15%、化學材料業下跌-1.94%。這說明「與國際貿易直接掛鉤的產業」首當其衝,而瑞昇金屬正是其中之一。

台灣1至2萬家傳統產業恐步上瑞昇金屬後塵
台灣中小企業家數是台灣經濟的基石,然而學界研究《國內中小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》指出,如果以資本額、負債比率與客戶集中度等指標交叉分析,全台至少有1~2萬家企業正處於高風險狀態,即使在最保守估計下,也有 5000~8000 家隨時可能陷入財務困境。
這些高風險企業往往有一些共通點:雖然資本額已經超過1000萬,但多年來缺乏設備更新與技術升級;即使經營超過20年,仍停留在傳統製程;負債比率高企,現金流極度吃緊;甚至嚴重依賴少數大客戶。這樣的經營結構,讓他們在全球供應鏈震盪、國際競爭者崛起時,幾乎沒有調整空間。一旦景氣反轉或國際貿易規則出現變動,企業就可能瞬間失去競爭力,淪為下一個「瑞昇金屬」。
勞工市場:無薪假潮開始浮現
危機不只在產業數據上,也已經反映在勞工市場。根據勞動部統計,截至2025年中,全台有160家企業實施無薪假,影響人數將近2900人。其中製造業占比高達87%,金屬與機電產業更是重災區,共有85家企業、超過2000名勞工被迫減少工時。
進一步看,僅因「對等關稅」就有38家企業、1189名勞工受到影響。這些數字背後,代表的是一個個家庭的生計壓力。換句話說,國際貿易戰爭並不只是數據遊戲,它已經實實在在落在基層勞工的生活中。
面對強大的金融危機 我們該怎麼辦?
瑞昇金屬的停業,讓人看清台灣製造業的結構性問題:資金難借、關稅重壓、技術不足。那麼,我們該怎麼辦?
短期來說,政府需要建立產業預警機制,及早協助財務陷入困境但仍具競爭力的企業,避免因資金斷鏈而倒閉。同時,應啟動專案融資,針對製造業的關鍵廠商提供資金支撐,避免供應鏈斷裂。
中長期則更需要推動智慧製造與低碳轉型。唯有讓傳統產業提升附加價值,才可能在高關稅、低利潤的環境下存活。同時,市場必須多元化,不能過度依賴美國,應積極拓展東南亞與歐洲市場,降低風險。
最後,企業自身也得調整思維。光靠「規模大」不保證能活下去,真正的關鍵是能不能轉型。投資技術、提升品質、減少單一客戶依賴,才有可能走出惡性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