拋光產業撐得住嗎?中美貿易戰我們該如何應對?
最近,美國對外大幅調高對等關稅,加上匯率劇烈波動,讓台灣的出口製造業面臨雙重壓力。雖然美中貿易戰在5月談妥暫時停火,但市場普遍預期,新台幣可能會在一年內升值到28元,台灣傳統製造產業恐面臨「接單卻難獲利」的嚴峻局面。
美國關稅問題最新概況懶人包

- 美中暫時降溫:關稅暫緩90天(至8月),30%與10%關稅仍具壓力。
- 美歐談判中:延後至7月9日,川普強調「要成果,非空談」。
- 台灣須面對:匯率升值壓力 + 關稅不確定性 + 供應鏈去中化挑戰。
面對美國關稅、台幣升值壓力,拋光產業有何影響?
外銷拋光機業者 因台幣升值獲利壓縮
美國客戶多以美元計價採購,台幣升值意味著相同訂單金額換匯後收入減少,再加上美國課徵15~30%不等的對等關稅,廠商不僅得負擔更多出口成本,毛利率也隨之大幅下滑,業者會直接面臨「做越多、賠越多」的窘境。
紅色供應鏈 造成產地溯源受限
即使最終產品在台灣加工組裝,但只要部分原料、零件或半成品來自中國,都可能被美國視為「紅色供應鏈」商品,遭到高稅率課徵或額外查驗程序,導致報關流程更複雜,通關時間更長。
下游客戶壓價 談判壓力增加
下游客戶普遍面臨整體通膨與供應鏈不穩,為了維持終端售價競爭力,往往要求供應商吸收部分關稅與匯損,因此會造成拋光加工業者在議價過程中,價格談判空間受限,壓力大增。
生產成本上升 難以轉嫁給客戶
近年原物料、金屬耗材、工資與運輸費用皆呈現上漲趨勢,加上碳費、環保要求等額外支出,企業營運成本節節攀升。然而,受到全球市場價格競爭與買方市場影響,台灣廠商往往無法將這些增加的成本完全轉嫁給客戶,只能自行吸收,營運壓力進一步擴大。
危機就是轉機 MIT拋光加工替代方案
從美中關稅、台幣升值,到全球供應鏈重組,2025年對出口型製造業而言,充滿挑戰。但對有能力轉型的拋光加工業而言,這也正是一個重新定義價值、升級競爭力的關鍵時刻。
台灣在金屬加工、機械自動化、表面處理技術上具有深厚基礎,只要能善用政策工具(如出口補助、產線升級貸款)、強化品牌與品質控管、加速開拓海外市場,MIT拋光產品將能在高關稅、高匯差的時代中殺出重圍,危機不會消失,但轉型能讓我們走得更穩、更遠。